目前,限购、限贷和限售成为各地房地产市场普遍采用的调控方式,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刚刚推出的共有产权住房、租售并举等政策则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这些调控措施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住房刚需者的需求,抑制投机投资性的购房需求。可以想见,这些措施都会成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仅有上述措施显然是不够的。2013年提出的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就包括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目前这些机制的建立正有序推进。比如在金融方面,各地推出了限贷措施、房贷利率、住房公积金的使用以及国家住房银行的探讨;在住房供应方面,已经形成了商品房、保障房、共有产权住房、建立住房租赁市场等;推动房地产税立法;对房地产投资进行必要的管控;住房土地供应要实现“三匹配”,等等。
现在,这些正在汇聚的改革已经构成了未来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主要架构。而且,能够改变整个房地产市场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出现了积极变化。那就是土地问题。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明确要保障住房的土地供应,但业界普遍认为,如果土地财政的思路不尽早打破,就有可能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一大隐忧。
在土地问题上,雄安新区明确提出不搞土地财政,将以往的房地产开发变身为房产开发。这种思路是今后房地产调控新的创新点之所在,这也是对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
目前的土地财政是怎么样的一个状况呢?10月10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前9个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6384亿元,同比增加35%。其中,住宅用地出让金总额21665亿元,同比增加42%。前9个月,300个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34%,较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土地财政在各地的财政收入中仍占据重要位置。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并不会必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今年8月份指出,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由去年上半年的8.2%降至今年上半年的6.2%,但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了0.2个百分点,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或者适度降温,并不必然会下拉经济增长速度。
因此,要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就需要尽快补上土地这个短板。虽然不一定一刀切性质的抛弃土地财政,但在雄安新区的示范下今后其他地区肯定会有一些创新的做法涌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