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均收入的普遍提高,以人为本的城市综合功能开发与提升,成了世界前沿城市发展的普遍共识,人类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多样人力资本协同、创新关系网络、社会信任等新的生产要素深深嵌入到不同的城市场景当中,并会产生复杂的耦合关联;单纯依靠土地、劳动力、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建设,很难实现更高质量、更公正、更安全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从场景营造与生活相结合的角度推动城市发展。2012年纽约从场景营造角度开始对高线公园等场所功能更新从而推动旧城保护与利用;2014年伦敦针对“地方性格和情境”制定了城市专项规划并获得经济上和美学上的双重功效;2018年上海开始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计划;2019年北京发布十大应用场景;2019年浙江提出九大未来社区场景;2020年广州公布首批十六个优质应用场景等。这些做法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场景营城”实践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城市场景,如何营造城市场景?
随着技术进步与收入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需求,开始思考如何获得个体的全面发展,他们开始从工作场所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加关心生活的环境质量,开始主动选择城市,由此城市发展逻辑从“产-人-城”开始向“城-人-产”转变。毫无疑问,越具有吸引力的城市越具备未来的竞争力。
那是什么形成了城市的吸引力?丹尼尔·西尔将其定义为“场景”的力量。场景是一个由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构建的一个系统,主要有社区、建筑、人群、文化活动和公共空间五大构成要素,其中,硬件包括建筑与空间,软件主要是指的这些设施与活动背后的所体现的审美趣味、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体验等文化性要素。而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在其《场景》一书中提出:使城市从旧有“增长机器模型”中解放出来,将文化与价值观视为城市增长新的动力来源。也就是说通过场景营造,才不断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筑牢城市未来发展根基。
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下,“场景营造”的核心目标正是以“人”为核心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将成为新产业、新经济的创新主体——另外一个城市主体的企业,同样从中找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机遇,和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有效推进“场景营造”的核心是“人”,要着眼“人”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将“场景”作为“聚人”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持续推动营城逻辑由产业营城的“产—城—人”转变为场景营城的“人—城—产”,筑景成势、营城聚人,不断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筑牢城市未来发展根基。
因此,如何打造场景力,如何通过场景力转化为城市的价值增量,成为越来越多城市需要考量的重点。
随着Z世代逐步成为消费主力军、消费升级意识的觉醒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入侵,人们越来越愿意为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付费。就拿城市街区来说,“场景力”构建的重点不仅是氛围的营造,更重要的是从主题设置到业态配比的运营,再到文化内核。而这些多项因素叠加之后,带给消费者的便是持续的、长久的吸引力。
一个真正有趣的主题街区应该是怎样的?至少它值得在朋友圈的PO照中,能够被人一眼记住,甚至询问地址。
早期大悦城的“五号工场”与“骑鹅公社”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后来又有超级文和友:一座城市的市井博物馆,出现在长沙,广州,甚至今年十一期间排号高达五位数。
这也侧面反应了一个事实,对大多数人来说,稀缺的不是美食,是“独特”场景。特别是在国内城市愈发“千篇一律”的情况下,为了寻找体验,甚至是一张小红书照片,真的可以让大家翻越千里到此一游。
场景营造就是与在地文化有机融合,构建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体验新空间,才能营造更具幸福感的城市。
淮海街的改造成功是新时代城市更新工程的进步。这里并没有在一味的去模仿谁,而是将最终场景思考的很明确,就是要打造一条日式风情街道。
从街道、建筑、临街商业、景观休闲和文化等整合成一体,结合淮海街的苏州在地性和日本社群文化特点,打造了一个结合中外文化特点的特色街道,让市民和游客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到不一样的地域风情。
淮海街项目在原有“日料街”风貌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条真正的日式风情街道:在匹配运营的基础上,为每一家店再次设计了门头,并通过色彩与材质的表达,打造门头与立面之间的对比配合,让每一家店既“独立”,又成为街道主题的一部分。
并且,引入了一个完整且充满细节日式街道要素:灯箱,灯笼必不可少,然而地上的路灯,导视、广告牌、立面材质等等,都在围绕着这个场景风格而衍生,除却改不了的公共交通导视,几乎没有漏项。
路灯,灯箱和悬挂的氛围灯,洗墙灯相互点缀,在夜晚随手一拍,都是满满的烟火感。在家门口就能充分体验日式街道的魅力,和“假出国”一般的城市微度假属性不谋而合。
对于年轻消费活力的带动也更加直接,淮海街完全“日系化”的场景审美表达,本身便与Z世代所热爱的二次元文化,Cosplay,和JK等文化高度契合,这也就是为什么能够迅速占据年轻客群喜好的关键之一。
最终,不仅为这些本就品质不错,有数年口碑的日料店带来了更多年轻人,还带来了精心穿搭的“小姐姐”再次打卡。让场景不仅仅是“布景”,更有了与场景高度匹配的“人”的存在,场景的魅力得以完整表达,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来,让淮海街的活力永不落幕。
从目前来看,被年轻客群们各种拍照打卡,本地外地人流如梭的“淮海街”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顺势而为,且营造了一个与此地消费文化契合,并进行创新的“场景力”。
历经二十余年的淮海街,是苏州的新区,也是苏州日企聚集的区域中,生长出具有日式特色的生活方式,聚集起一百多家日料餐厅,成为远近闻名的日料街。
而操盘方更是将结合街道尺度特征,基于自己的核心理念,将“道路”升级为“街区”,从形式到内在,从开局到持续运营均能保持有水准的“场景力”,来构建自身独一无二的消费认知,打造为日式街道风格的商业街区,而且并没有一味的堆砌日系元素,“为日系而日系”,而是在统一的审美语言的系统下进行创作,确保街区整体的和谐统一。
淮海街在店面氛围的基础上,增加入口牌坊、广场、和日式景观灯光与定制的门头,既与原有业态调性融合,也与年轻的消费文化相互映证,构建了主题乐园一般丰富的城市微度假“场景力”,带来与正常商业街道截然不同的打卡休闲特征。
强烈的“场景力”,带来传播、打卡和话题,进而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新度假名片。不管是“空降”场景,“穿梭”场景,或延续这里已有的场景也好,场景的主题选择并不难,能与“软件”:业态和人群消费特点相契合即可。但真正的难点在于,确定了场景方向,到底能不能做到完整且极致?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03 全自持与强运营
在国内,凡是能维持高水准场景体验的商业项目,几乎无一不是“全自持”和“强运营”:产权归属相对统一,能被运营方所有效管理;强控日常运营,不仅仅是品牌的选择管理,甚至要涉及到门头、招牌、橱窗等等细节,来为整个场景的品质服务。
淮海街的产权集中且明晰。其近9成以上物业属于苏高新文旅集团,万物梁行(即苏州万科&戴德梁行)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轻资产管理输出。几方的协作配合,让项目得以完整呈现,构建了爆红的日式街道场景。
“造场景”是一次开发打造阶段的目标,自然会投入资源呈现。真正困难的是“控场景”,是场景未来的持续性运营管控,在动态的运营变化中不断的协调场景,更新场景,让场景本身与运营契合,成为“自然生长出的样貌“,而非仅仅是刻意的装点外表。 |